今天我就是马克思
练习题三:简答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有机统一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主体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第20-21页)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统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简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第26页)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是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应什么、不反应什么,以及怎样反应,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成客观现实。
-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简述如何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27-28)
-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 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37页)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 对立统一规律是 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 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的钥匙。
-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简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40页)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与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 量变与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简述如何坚持对立统一规律“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教材第39页)
- 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统一,不仅看到主要矛盾还要看到次要矛盾
- 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发展大势。
简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第61-63页)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 推动认识的产生,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68-69页)
-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因而感性认识还不是完全的认识。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同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规律。
(第72页)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简述价值的基本特征。
(第86-88页)
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四个基本特性。他们是价值本质的表现。
- 价值的主体性:价值主体性是指价值直接同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其一,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其二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
- 价值的客观性:价值的客观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 价值的多维性:是指价值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 价值的社会历史性:主体和客体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108页)
-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
(第112-113页)
- 社会意识与社会 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性相对独立的突出表现。
简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第118-120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131-132页)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作用表现在:
-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
-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简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144-147页)
- 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并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简述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162-163)
- 对立性: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
- 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他付出了大量劳动,也没有价值。
简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第150-151页)
-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事件最终决定了历史发展的结局。
-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革命力量。
简述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第166-169页)
价值的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 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 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第228-230页)
- 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 贸易全球化
- 金融全球化
-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简述什么是辩证否定观?
(第40页)
-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简述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162-163页)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本文作者: dummerfu
本文链接:https://dummerfu.top/p/15308.html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CC BY-NC-SA 4.0许可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dummerfu.top/p/15308.html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CC BY-NC-SA 4.0许可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
Comment